《長江日報》專訪中科通達董事長王開學丨為自動駕駛時代鋪路,全息路口在漢試運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28歲辭職“下海”,年逾不惑回漢創業,從白手起家的“門外漢”,到上市公司的“掌舵人”,武漢中科通達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通達”)董事長王開學搶抓數字經濟風口,憑借技術創新闖出一條路,以“數智化”建設推動城市更“智慧”。
“數字經濟時代,真正有價值的公司是處在數據要素核心產業鏈的企業。”近日,王開學在接受長江日報《在場》專欄采訪時表示,在武漢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的當口,公司發揮長期技術沉淀和行業經驗優勢,實現了自身發展與城市建設的雙向奔赴。

采訪現場
■ 看中商機回漢創業
見證武漢數字經濟發展
學機械的王開學接觸公共安全數字化領域,是從下海“打工”開始。1992年,在武漢工學院(現改名為“武漢理工大學”)當學院團委副書記的他,從大學辭職,帶著1000元南下,在深圳與人合伙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之后又去北京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當副總經理。
2005年初,一次回武漢老家探親,路過江夏紙坊時堵車嚴重。基于在深圳、北京積累的經驗,他主動找到江夏區有關部門,提出建設智能交通系統的方案,并很快得到認可。他的方案解決了當時江夏區交通管理難的痛點,從此更加堅定了他回漢創業的信心。
“20年前,沿海與內地還是存在技術創新及商業場景創新的落差,內地市場巨大。”王開學認為自己很幸運,并非科班出身,卻享受到了數字經濟發展紅利,當時的武漢,在他眼里處處都是商機。
2007年,時年43歲的王開學帶著1000萬元回到武漢,選址光谷,創立中科通達,與另外6名員工擠在一間6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開始“干工程”。“那時光谷軟件園投用沒多久,我們見證了光谷最早一批軟件、通信信息和互聯網企業的發展。”王開學回憶。
和所有的創業公司一樣,公司發展初期磕磕絆絆,數次離關門僅一步之遙,在王開學的堅守下,業務范圍逐步從武漢擴大到湖北全省,公司經營也持續穩步上升。
2021年,中科通達在科創板上市,成為華中地區公共安全信息化第一股。
■ “全息路口”試運行
助力通行效率提升約25%
4個月前,中科通達開發的全息路口解決方案在武漢東站試運行,采集100多萬次過車數據,識別近6萬次超速、逆行等交通事件,通過自適應交通信號控制等技術,實現路口車輛延誤減少約20%,通行效率提升約25%。
據王開學介紹,“全息路口”通過高清攝像機、毫米波雷達等設備,采集交通數據,再通過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和處理,并上傳到指揮調度中心,以診斷報告的形式為交警部門提供決策支持。該項方案不僅為當下的智慧交通提供技術支撐,也力求通過人、車、路的信息實時交互,為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時代“鋪路”。

“全息路口”演示圖
這只是中科通達自研的公共安全信息化技術在交警系統的一個小小應用。走進中科通達大門,滿墻的專利發明證書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公司發展至今,研發人員占比達36%,擁有126項發明專利。16年深耕數字治理,所有解決方案、產品背后,是一套以數智云OS為代表的龐大數據基座。
“我們就像一座橋梁,一頭鏈接數據資產所有者,一頭鏈接數據要素運營商。”王開學認為,中科通達一直扮演著中間數據資產管理者的角色。公司自主研發的數智云OS引擎,拉通了中科通達自研的數據中臺、業務中臺、AI中臺、視頻中臺等產品,依托各種算法技術,可提供上百項功能供各行業用戶進行選配。
“智慧一座城,通達千萬家。”近年來,王開學帶領團隊,立足武漢,走向全國,公司省外業務占比從上市之初的10%增長到目前的接近50%,服務領域從高度聚焦公共安全信息化,擴展到數字社會治理與公共安全綜合服務,涵蓋數字公安、智能交通、智慧社區、數字派出所等。
【企業家訪談】
■ 王開學:不放棄,就有可能往前走得更遠
長江日報:近幾年武漢數字經濟發展迅速,這對于本土科創公司發展有什么優勢?
王開學:武漢這幾年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這方面的政策紅利非常多,再加上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科創資源非常豐富,為中科通達公司扎根武漢提供了“沃土”。我們確實很幸運,選擇了一個很好的賽道,在這個行業經營十多年,公司積攢了很多行業經驗,數字化處理能力和解析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長江日報:如何克服創業的艱難時刻?
王開學:創業肯定很艱難,越到后來越覺得是一條不歸的路。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每一次的創業經歷都可能九死一生,但當你不放棄的時候,就有可能往前走得更遠,這也是一個意志的選擇和意志的考驗。
長江日報:對公司未來有何規劃?
王開學:唯有創新才能夠真正讓企業擺脫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帶來的困擾。公司將進一步聚焦數字技術,以技術創新來推動企業發展,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感知、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數字社會治理與公共安全服務領域持續探索耕耘。(文 / 長江日報記者 柳鶯)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4826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