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讓城市“智”理有方:烽火攜手江夏城運讓城市治理煥新顏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江夏區的街頭巷尾,區城運中心的大屏上已實時跳動著當前的交通流量、感知監控、氣象預警、河湖動態、工地預警等數據;當新春、五一、十一等特殊節日來臨時,城運大屏上及時切換的“節假日保障”專題—— 這一幕幕高效運轉的治理場景,正是烽火與江夏區城運中心攜手打造的“一網統管” 平臺后,城區治理煥發的新活力。
作為江夏區區級城運中心建設的核心技術廠商,烽火以“推進城市治理模式重塑,管理方式創新”為目標,依托全棧式數字化解決方案,將原本分散的治理資源、孤立的業務系統、碎片化的民生需求,整合為“實戰、實用、實效” 的智慧治理體系,為江夏區城市運行構建起兼具“精度”與“溫度”的城區治理新范式。
依托烽火打造的“感知+分析+預警”的智能發現體系,江夏區城運中心實現了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轉變。通過匯聚全區6500余路視頻資源,實現重點部位、單位視頻全覆蓋,感知“觸角”延伸更廣泛——從能監測交通流量情況的探頭,到可感知積水深度的路面傳感器,再到具備 AI 識別功能的高空瞭望攝像頭,城市運行的細微變化都被實時捕捉。通過研發超60余項AI算法模型,實現了對城市內澇積水、防溺水、占道經營、違規擺攤等“多跨協同”事件的監測預警。打破了以往人工層層上報的“被動”形式,實現從“被動上報”到“主動預警”的轉變,讓城區治理真正跑在了問題前面。
烽火在建設城運中心“一網統管”時,重點打造了“跨部門協同”專題場景,將區政府、城管、應急、市場監管、交通等20多個部門的業務系統打通,構建起“1個中心+N個業務部門”的聯動機制。當遇到“多跨協同”問題時,無需反復傳遞紙質材料或跨部門奔走,通過城運中心的視頻會議系統、專題應用場景,各部門可實時查看問題現場畫面、關聯數據,共同制定處置方案,實現 “一次調度、多方響應”。
【節假日保障專題】
五一期間,新開業的“江夏里·武漢老碼頭文化美食街區”日均客流超4萬人次。區城運中心使用無人機+大數據技術監測客流、交通及隱患,實時預警并聯動警力處置,保障秩序安全。
【防汛保障專題】
作為防汛排澇重點區域,江夏區城運中心圍繞“防汛一件事”打造“能監測、會預警、快處置”的保障場景:通過匯聚防汛重點區域分布、應急預案、防汛物資等多維度數據實現全面感知,依托水位感知設備與AI視頻識別算法構建“人防+技防”雙重保障提升預警精準度,再借助融合通信一鍵呼叫聯動水務、城管、交管等部門,實現高效協同處置。
【極端天氣保障專題】
今年5月22日大暴雨期間,區領導在城運中心通過AI智能監測與視頻巡查,發現主城區內星光大道文化大道西100處公交站及江花大道金龍大街路口出現不同程度積水,隨即啟動跨部門聯動處置,快速完成排水清障,有效保障了市民出行和交通暢通。
在每一個重大節日、每一次極端天氣事件、每一條山林防線的背后,“一網統管”系統都在悄然運行,構建出一張無形的防護網,用以保障城市安全、維持運行秩序、關懷民生冷暖,從而凝聚全域治理力量形成強大協同效應。
江夏區城市運行的高效運轉,不僅是江夏區推進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更是烽火“數字賦能治理”理念的成功落地。從前期需求調研到后期運維服務,烽火組建了專業團隊全程參與,根據江夏區的地域特點、治理難點定制解決方案,確保 “一網統管” 真正貼合城市運行需求。
未來,烽火將繼續深耕城市治理建設領域,圍繞城市運行、城市安全、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等方向持續創新,助力江夏區在 “一網統管”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也為更多城區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方案,讓數字化成為提升城區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強大動力。